海绵城市设计失败(海绵城市设计失败案例分析)

2024-10-27

郑州内涝是海绵城市失效?

1、郑州内涝不是海绵城市失效。海绵城市是为了解决设防标准以内的降雨产生的内涝,无法应对超大降雨。解决内涝问题,仅仅依靠源头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对于超标准的极端降雨是难以达到效果的。

2、因此,郑州的内涝事件并不是海绵城市功能的完全失效,而是其设计与现实环境条件之间的挑战。对于内涝问题的深入解决,需要我们持续优化海绵城市的建设策略,以适应更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极端气候条件。

3、郑州内涝并非海绵城市失效。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郑州内涝事件中,虽然海绵城市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应对此类情况,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内涝的发生。

4、郑州市曾计划投资534亿元人民币建设“海绵城市”,以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然而,面对此次暴雨,海绵城市似乎并未发挥预期作用。

什么叫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各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叫做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水资源管理策略以及方法。

2、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它强调通过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 海绵城市的推广与发展 尽管“海绵城市”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但在中国,这一水生态管理新框架的推广速度很快。

3、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如何使海绵城市更具弹性

海绵城市贵在问题导向为主,同时兼顾经验、目标导向;因此,要活用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对不同流域、气候条件应用不同海绵方法。切忌“一刀切”,海绵城市就是因地制宜。三要落实“多样化”。弹性海绵城市本质是多模式、分布式、自组织、微循环。

其次,推广透水性铺装,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以增加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径流。此外,还要建设生态滞留池、雨水湿地等,用于雨水的自然净化和储存。最后,通过智能的雨水收集和回用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城市用水压力。

合理利用雨水是海绵城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净化后的雨水应尽可能被利用,无论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这不仅能缓解内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冷却用水和景观用水等。

每个案例都展示了雨水花园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体现了其在城市绿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海绵城市通过这些“弹性”的雨水花园,不仅有效管理了雨水,还美化了环境,提供了生态服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